番外篇 43 钱程与蒙学教材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钱程坐在沙发上,面前堆着厚厚一摞书。那些都是混混百夫长、迷糊教士等人,按照他提出的关键词,四处搜集来的。
  这些人不太了解钱程的用意,但他们也只是搜资料工具人而已,钱程也没指望他们去理解什么。但干起活来,他们还是比较卖力的。
  尤其是混混百夫长,因为很会说话,见面就喊大哥大嫂,从白芷那儿得了不少拨款,收获也是最多的。
  钱程拿起一本儒学入门小册子,翻开开头,看了几眼。
  “那是什么啊?”黄娟问。
  “一篇叫《弟子规》的短文。”钱程回答。
  “写的怎么样?”她继续追问道。
  “这东西……哪有怎么样不怎么样的区别。”钱程不知道怎么回答她。
  “你说有多高水平,那肯定没什么水平,而且还有不少理解错的地方。”他看对方不理解,只好多说几句:“但我看书里的意思,这就是个乡村先生随手写的启蒙童谣,认真搜集下,全国找出来千八百篇都不是问题。还能要求它怎么样?”
  “现在这个流传挺广的。”张威解释道。
  “你们不是已经有启蒙书了么?”钱程指了指角落里,学校的识字教科书:“既然有启蒙书了,还流传这个干什么?”
  钱程觉得学校里发的教科书,效果更好,甚至在想着怎么模仿,能在凉州应用。这些人反而流传水平堪忧的童谣,让他有些奇怪。
  “呃……”黄娟反应过来:“有些人是希望借助这些文章,教育学童道德思想吧。”
  “蒙学只要教读写和常识就行,至于道德思想,是更高一步的东西了。”钱程说:“师从不同学派,对道德思想的理解也不同。这个是没法一概而论的。”
  “那儒家呢?应该看什么?”黄娟问。
  “《论语》。”钱程不假思索地说:“……都说儒家了,反正不能先去看《墨子》吧。论语学好了,可以从《春秋》开始。各家的注解都很完善了,相对比较好理解。”
  “直接用论语么?”
  “儒家是入门比较容易的,所以弟子才这么多。”钱程看了她一眼,认真地说:“论语都学不下来,那就基本告别学习了。”
  “……”
  “至于再之前的蒙学书,要是非要找古典些的,就去看《仓颉篇》吧。”他想了想,推荐道:“虽然我也觉得,对学童来说晦涩了点,但总比这个写得好。”
  “哎,那是什么?”黄娟看起来一无所知。
  “……”
  钱程无语间,张威快速搜索了下,给她救场。
  “《仓颉篇》是秦汉流行的蒙学识字书籍,不过最迟北宋时就失传了。现在的仓颉篇是在西北边塞遗址里,戍边士兵练字的竹简上发现的。”他解释道。
  “士兵还练字啊?”黄娟讶异道:“不是说那时候的士兵都是文盲么。”
  “绝大部分都是文盲。”钱程叹口气:“所以才要整天教。”
  “不识字不能打仗么?”黄娟看起来还是很意外。
  “能。”钱程点点头:“光着屁股也能打仗,但有条件大家都会穿盔甲。不识字的人一样可以上战场,但你想打赢的话,肯定是识字的士兵更有优势。”
  “……这样啊。”黄娟一时语塞:“我以为古代的军队,直接抓人当兵就行了,用不上这些。”
  “你从哪里看的?”钱程很是奇怪:“军令需要传达,军法需要学习,各项守则、制度,也都是识字的人学的最快。军队不是大家凑一起就行的,需要细致的管理和调度。谁敢直接抓人当兵啊,嫌输的不够快么。”
  “我印象中大部分时候都是抓人当兵的。”黄娟回想了下:“我上回好像听张威说,连近世的阿尔比昂都是这么做的。他们凭借这种军队就能打遍全世界了。”
  “思考这个,不如思考为什么连这种军队都打不过。”钱程摇摇头:“我这几天看了点书,觉得这个世界好奇怪……”
  “奇怪他们为什么表现的这么强么?”张威问。
  “不,我奇怪你们为什么这么弱。”钱程如实说。
  “……”
  “蛮夷的强弱没什么意义。蛮夷再强,只要中原还正常,就不会有祸患。”他陈述起自己的想法:“你们得关心自己。自己行不行,才是唯一重要的。”
  “确实是这样。几十年前这里的官军和扶桑兵打仗,结果士卒饭都吃不饱,武器都不能保证够用。”张威赞同道:“那讨论别人强弱有什么意思?扶桑确实是比较弱的那一类,但就能打得过他们了?”
  “他们也算列强吧。”黄娟说:“那是震旦贫苦,士兵的日子肯定不好过。”
  “不是和列强比的问题。我刚才还专门查过,秦朝的法律规定,刑徒一天吃两顿。干活的时候,早上吃半斗,晚上吃三分之一斗口粮。”张威想了想,说:“半斗大概是现在的四分之三公斤。”
  “凯申物流的嫡系军队,一天的纸面供应也是四分之三公斤,和刑徒一顿吃的差不多。实际发到手里,经常只有六两——不到两百克。你看,就是这样。”
  “哦,粮食只是一部分。”钱程提醒道:“肉和酱料比主粮还充饥,也得算进去。”
章节报错 阅读记录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